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红极一时的周晓兰:丈夫是男排名将,后辞官赴美,现状如何?

2023-04-27 06:04:43 来源:文史颜如玉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曾经的排球名将,和郎平、陈招娣等人是队友的周晓兰16岁才接触排球,仅用4年时间便打入了国家队,并且获得了世界冠军。


(相关资料图)

退役后,她和丈夫一起进入大学深造,毕业后进入国家体委,而后成为我国那时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但后来她却主动请辞,并和丈夫移居到美国生活,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她仍深深思念着祖国......

她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她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的呢?

收获三枚金牌

1977年,因为在省队的优异表现,周晓兰被选入国家集训队。虽然她的天赋不错,但是与其他人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她深知自己的不足,自己训练十分刻苦,再加上教练的栽培,她的水平很快就赶上了国家队的队友们,成为了队内的主力队员。

郎平便是周晓兰在国家队的队友,二人场上是队友,场下是朋友。不仅打起球来配合十分默契,私下里关系也非常好,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国家队的日子里,周晓兰的训练只能比之前更加刻苦。

当女排姑娘随队来到湖南一训练基地训练时,潮湿的环境以及接连的阴雨天导致房子到处漏水,甚至她们住的地方都变成了“水帘洞”。

并且训练场地也十分简陋,她们踩的木地板上有很多细小的木刺。只要有人摔倒木刺便会扎进身体里,有次周晓兰身上竟然扎了十几根木刺,挑出来的时候疼得直掉眼泪。

但即使是这样,周晓兰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因为她的队友郎平、陈招娣等等顶尖的球员都和她一样刻苦的训练。

并且她们的教练袁伟民也和她们住相同的环境,所有人都在为着冠军梦想努力着。

很快周晓兰便迎来了在国家队的第一场大赛,1981年排球世界杯在日本举行,周晓兰便随队征战日本世界杯。

中国队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十分优异,在周晓兰与郎平的配合下一路拼进了决赛,并且在决赛中遇到了东道主日本队。

当时世界上实力比较强劲的女排队伍有中、日、美等国家,所以在决赛中遇到势头正盛的日本队,意味着这也是场“硬仗”。

但女排姑娘临危不惧,周晓兰更是在网前拦下了很多关键球,为“铁榔头”郎平创造了很多进攻机会,中国队也因此连连得分,赢下了这场比赛。

这是中国女排姑娘历史上赢下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几个参赛队员也因此在国内名声大噪,成为了为国争光的英雄。

赛中表现优异的周晓兰更是从此获得了“天安门城墙”的称号,其他球员的表现也纷纷得到了球迷们的称赞。

随后在1982年的女排世锦赛中,周晓兰再次随队前往秘鲁。此次女排的阵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新队员的加入让整个队伍变得更加年轻有活力,周晓兰则还是主力副攻。

在比赛前,袁伟民便告诉她们一定要放平心态,尽力拿下比赛。

这次队员们并没有辜负教练们的期望,在世界杯中场场比赛都发挥出了水平,六场3-0赢下了比赛,拿到了这届世界杯的冠军。

1984年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周晓兰再次参加了此次奥运会。在半决赛中以3-0战胜日本,在决赛中又战胜了东道主美国夺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至此,中国队实现了梦幻般的三连冠,成为了国内很多球迷心中的一段佳话。

仅用四年的时间便打进国家队

其实,放眼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各个优秀队员,她们大多都是从小便开始学习排球,并且一路经过十分严格的选拔才进入国家队的。

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我国当时的女排人才之一的周晓兰,却是在16岁那年才开始正式接触排球。

1957年,周晓兰出生于南京,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周晓兰13岁那年时,她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十分偏远落后的农村。

当时父母看着年龄尚小的女儿,担心她会不适应这种生活。但周晓兰来到山区后,很快适应了这种有些艰苦的生活。

在这里三年时间,她还养成了十分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不嫌苦不嫌累地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劳作。

当时周晓兰的父母每当看到女儿时便会觉得她比同龄孩子的个头高太多了,并且一双浓眉大眼,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点。

周晓兰在当地学校读书,16岁时,她因为个子高被选为运动员代表学校前往山西参加运动会。

刚知道这个消息的周晓兰有点发懵,因为她并没有什么体育特长,也从来没系统性地训练过,连项目的名称都搞不清。

但她还是去了,但当时周晓兰报名的项目并不是排球,而是跳高。其实她当时也不怎么会跳高,只是觉得自己个子高所以才选了这样一个项目。

在运动会举行期间,很多教练都注意到了高个子的周晓兰。很多专业教练一眼便看出周晓兰天生有做运动员的天赋,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虽然当时周晓兰在运动会上的表现是个“外行”,但她随后便被太原市少年体育学校选中,并且开始进入到这所体校里学习。

初到体校的她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项目,于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她先是进入到篮球班开始学习。但周晓兰虽然个子高,但实在不适合打篮球,随后老师便又将她调去了排球班。

也许周晓兰天生就是打排球的料子,刚来到排球班的周晓兰一下子便爱上了排球这项运动。

虽然此前从未接触过,但她上手速度却很快,老师也说她一点就通,是个十分有可塑性的队员。

就这样周晓兰学习排球一年后她的排球技术便突飞猛进,虽然她十六岁才开始接触排球,但凭借着极高的天赋与身体素质,还是成为了学员中的佼佼者。

于是周晓兰便被山西青年女排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排球之路。

来到山西青年女排队的周晓兰内心十分清楚自己与其他队员们的差距,自己属于“半路出家”,并没有像她们一样从小学到大的经历,便只能更加刻苦地训练来缩小与她们之间的差距。

周晓兰平日里的训练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她不仅会完成教练安排的常规训练,还会自己给自己加练,不达到满意的效果从不善罢甘休,通常是训练场上走得最晚的那一个。

而周晓兰如此刻苦的训练就是希望自己的基本功可以练扎实,毕竟这是对一个排球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事。

就这样在她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周晓兰与队友们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她从一个完全的排球业余爱好者变成了完全可以打比赛的职业球员,甚至有超过队友的势头。

经过一年时间的刻苦训练,周晓兰已经可以在队内脱颖而出,成为了主力球员。

当时的她虽然刚刚十八岁,但身高已经长到了1米82,很多人在见过周晓兰打球后都不相信她只是刚刚接触排球两年。

1977年,周晓兰因为表现优异被选入了女排国家青年队,并且在队中担任主力副攻手的位置。

刚入队不久后的周晓兰便随队参加了第一届青年排球锦标赛,在周晓兰以及队友们的出色表现下,我国获得了亚军的优秀成绩。

这是周晓兰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便取得了十分不俗的成绩。而此时的她开始练习排球才四年时间,能打到这个水平可以堪称奇迹。

因为周晓兰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十分优异,回国后的周晓兰便成功入选了国家队。进入国家队后,教练便根据她的情况为她安排位置。

因为周晓兰的个子很高,并且她的性格又十分沉着冷静,十分适合副攻手这个位置。

副攻手在场上主要是拦网和进攻,那么就需要球员反应十分迅速,并且能凭借高大的身躯将球拦在过网之前

这个位置就像是专门为周晓兰设计的一样,当她十分冷静地站在网前盯着对手时,对手常常感觉到对面是一堵墙。

高大的身躯并没有降低她的反应速度,几乎每次都能精准预判球的走向,然后高高跳起迅速将球拍下。

并且当时国家队的教练袁伟民也十分重视对周晓兰的培养,因为他知道周晓兰的经历,觉得她是个十分踏实肯干的姑娘。

虽然周晓兰刚进国家队时成绩平平,但袁伟民将她看成了重点培养的对象。而后来,她也不负袁伟民的期望,多次获得金牌。

主动辞官前往美国

1985年,28岁的周晓兰已经手握三枚金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排运动员,但因为身体原因,她还是选择了退役。

并且在周晓兰退役那年,她与同是排球运动员的侯晓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侯晓非身高1.91米,二人在一起也是郎才女貌,十分般配。

他们的婚礼举办的十分低调,并且是在女排训练基地举行的。为了表达祝福,周晓兰的队友郎平、陈招娣等人都来到了婚礼现场,见证二人幸福的一刻。

二人婚后很快生下了一个女儿,随后周晓兰与侯晓非共同进入了上海体育大学继续深造,在学校的那段日子里,二人和其他的学生并无区别,过着两点一线的普通校园生活。

毕业后的周晓兰进入了国家体委工作,并且担任了排球处的处长,继续从事和排球相关的工作。

并且周晓兰还根据自己的打排球经历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改革,助力我国女排事业的继续发展。

在周晓兰的改革下,我国女排队伍有了积极的正反馈,也大大提高了队员们的训练热情。

1994年,因为周晓兰做出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她成为了国家体委球类司的副司长,年纪轻轻的她就已经是厅级干部了。

虽然当时周晓兰的事业在一天天进步着,但随着一些老队员们的退役,中国女排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窘境,一些退役的队员也开始纷纷找起了退路。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发挥不佳,最终只获得了第七名的成绩,再难书写往日的辉煌。

此消息一出,很多球迷纷纷不买账,希望女排管理层能出相应的政策,即使解决女排的问题。

而这项任务便落到了周晓兰的身上,她在深刻检讨后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练适合如今的女排队伍,这时一个人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脑海中。

这个人便是她的队友兼好友,当时正在美国任教的郎平。

当时的郎平正在担任美国队的主教练,年薪也十分可观,所有周晓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将她请回来。但郎平在了解过情况后,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将中国女排扶大厦之将倾。

但后来,因为压力太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周晓兰再三思考,还是决定辞职,并且跟随丈夫一起移居到美国生活。很快她提交了辞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初到美国时的周晓兰先是在一所大学里担任排球教练,随后便开始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并且和丈夫诞了第二个女儿。

虽然这个岗位对于周晓兰说相对陌生,但踏实肯干的她进步飞速,很快就成为了该部门的负责人,丈夫侯晓非则在北京注册了一家体育文化公司,事业发展也很顺利。

如今的周晓兰已经66岁了,但仍和家人们生活在海外。在家中她和丈夫女儿们沟通都是用中文,并且也经常在吃中餐,学习中国文化,并没有忘记自己仍是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虽然回国不多,但祖国情节很重。”周晓兰曾这么对记者说过。

虽然在外漂泊多年,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周晓兰的思乡之情却越来越浓烈。也有不少网友再社交平台发文,希望她早日有机会能回到祖国,继续自己热爱的乒乓事业。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标签:

<  上一篇

当前速讯:归根到底是为了确保什么不被迟滞甚至中断_归根到底

下一篇 >

最后一页